返回首页

【环球新要闻】水稻“七十二变”不断丰富“中国饭碗”

来源:红网

稻米作为我国重要口粮,名字没变,品种却一直在变。

从河姆渡文化时期至今,水稻如同会“七十二变”,在不同时期、不同海拔、不同纬度长出了不同的形态;逛大型商超或网上商城,买米不再像“开盲盒”,不同种类、产地、功能的产品可供挑选;小到每家每户的餐桌和饭碗,米饭的味道“几年一换”……

2023中国种子大会期间稻米商品亮相展区。新华社记者陈凯姿 摄


【资料图】

一粒古老的稻种跨越数千年,在育种专家的手中被驯化,塑造出万般模样。

除了大面积上市的品种,在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会场内外,水稻育种人还提及了许多已经育成、正在逐步推广的“概念水稻”。

三亚市崖州区三更村,稻子正在等待成熟。通过无人机俯瞰,一片色彩斑斓。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佳乐“科普”:“这是通过人工突变或杂交形成的,有紫、黑、红、粉红、银白等多种颜色。”彩色水稻如今开始在海南、云南等地试种,既是粮食,又是景观。

2022年4月,工作人员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收集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张丽芸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越来越注重吃得好、吃得健康。“稳糖米”让糖尿病患者吃米饭时不再顾虑;“保健稻”减少血清胆固醇;“杂草稻”富含抗衰老的青花素……一个个贴上特殊标签的稻米,走进人们视野,未来的稻米或可“私人订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还提到,富含铁、锌、氨基酸等特定营养元素的“功能稻米”将走出实验室、摆上货架,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2023中国种子大会展出各色稻种。新华社记者陈凯姿 摄

我国人均耕地少,农村老年人口多,“好种”的稻子越来越受欢迎。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团队培育出的“多年生水稻”就是其中之一。该类水稻“多年生,年年生”的特性,让湖南江永县种植大户唐朝钦如此评价:“不买种、不犁田、不栽秧,只需施点肥、管点水,就能像割韭菜一样割水稻。”

近年来,拥有强再生力、耐寒抗病、节水抗旱等“神奇功能”的稻种层出不穷,不少地区还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种出了“海水稻”,农民称赞“好种、好管、好省心”。

2022年7月,农机手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收割水稻。新华社记者胡智轩 摄

不断涌现的“未来水稻”,正在打开人们饭碗里的“万花筒”。但不少专家也指出,要让“未来水稻”更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还有一段长远的路要走。

例如,有些品种缺乏种质资源,进一步扩种受限;有些品种培育成本过高、推广时“入不敷出”;有些品种还不稳定,减产退化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

解决高产、优质、多抗、功能性等问题,让“未来水稻”成为产业链上的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归根结底要靠育种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和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完善。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种业技术创新、产业强链等进展加快。

“科研攻关将进一步丰富粮食品类,提升生活品质,保障粮食安全。”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远柱说。北京金色华农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种总监张阳军也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加强科企合作,抢抓生物育种机遇,加快商业化育种,“把饭碗端稳,还要让饭碗更丰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