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技术交易日益活跃
泉州市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技术交易日益活跃——
科技成果加速赋能“智造强市”
泉州网2月25日讯(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郑晓峰 吴雅丹)来自泉州市科技局的消息,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62%,对比2020年实现两年翻一番以上。技术交易的日益活跃,凸显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度”。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泉州,正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不断赋能“智造强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将工业互联网技术嫁接进生产车间后,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利用效率提升,单位成本下降。(陈小阳 摄)
破除政策壁垒
成果交易七成以上收益奖给科研人员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需要资金支持、政策激励等一系列“组合拳”来推动。
在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华侨大学工学院团队将基于5G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嫁接进生产车间,企业设备利用效率提升22%,单位成本下降20%。2022年,华侨大学完成横向技术合同到账额8220万元,比2020年增长超1.5倍,创历史新高。
“这源自学校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华侨大学科研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学校出台新规破除科研经费使用壁垒,从政策上激励科研人员大胆与市场对接,并开展“千企千村行”活动,进企业、走乡村,与各县(市、区)政府开展跨学科、跨团队、拉清单式合作,如与南安市政府共同打造“南安华大石材产业技术研究院”。
从全市角度,泉州对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进行系统部署,出台了首份构筑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政策文件。“现在政策大不一样,科技成果转化有科技创新券、加计扣除等系统奖补政策,成果交易后七成以上收益直接奖励给科研人员,各单位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制定奖励比例,有的高达九成。”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君伟表示。
强化需求导向
今年将实施5项以上“揭榜挂帅”
科技成果落地到市场应用,需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在去年底举行的泉州市产学研金对接大会上,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与福建省睿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签约,前者将为后者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智能装备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继续开展科技赋能。“多亏他们的帮助,我们的产品完成了更新换代并且更适应市场需要,所以双方决定继续深化合作。”企业总经理陈岳峰说。
抓住企业和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落地有声。去年,泉州大院大所服务企业1286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62项、与企业合作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26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826项。
强化需求导向,泉州着力建立健全“企业出题、能者答题”的“揭榜挂帅”机制。“创新不问出身,以干成事论英雄。”陈君伟告诉记者,去年泉州立项实施了9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经费达1800万元。今年还将实施5项以上“揭榜挂帅”,同时突破科研补助资金直拨市外揭榜单位的限制。
培育科技红娘
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数全省第二
科技成果连接着技术供需的两头,需要培育一批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当好校(院)企对接的“科技红娘”。
“今天我们向企业界朋友推介四项科技成果”“这个技术可以根据我们需要做改造吗”……在位于泉州开发区的泉州科技大市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科技“摆摊”场景。
近年来,泉州科技大市场、福建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和泉州知创园实验室等一批知名科技服务平台机构纷纷在泉州揭牌运营。泉州累计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机构32家,数量居全省第二。
为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我市还开发泉州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和高校院所技术成果数据库,去年开展各类产学研金对接交流活动6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