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如何诊治?最新指南知识点整理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曲霉过敏引起的一种变应性肺部疾病,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和反复出现的肺部阴影,可伴有支气管扩张。该病并不少见,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标准不一,且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存在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等情况。在 2017 年发布的《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诊治专家共识》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有关专家根据近 5 年来有关 ABPA 的研究和诊治取得的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对共识进行了修订。
诊断、鉴别诊断
【资料图】
诊断
诊断 ABPA 应根据相应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主要包括:
(1) 哮喘或慢性咳喘病史;
(2) 血清总 IgE 升高,通常 >1000 U/mL;
(3) 血清曲霉 sIgE 升高,或皮肤试验曲霉速发反应阳性;
(4) 血清曲霉 sIgG 升高;
(5) 胸部影像学检查 显示支气管扩张 。
其他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特征或辅助检查还包括:咳黏液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游走性阴影和 (或) 黏液嵌塞征、痰培养曲霉阳性等。
2013 年国际人类和动物真菌学会 (ISHAM ) 专家组提出了 ABPA 诊断标准,简洁实用,有助于及时或早期诊断 ABPA,及时治疗,改善疾病预后。因此在这一诊断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疾病分布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诊断标准 。诊断 ABPA 须具备第 1 项 、第 2 项和第 3 项中的至少 2 条 (表 1)。
鉴别诊断
曲霉和其他真菌在呼吸道和肺部引起的反应,临床上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真菌过敏性支气管炎、气道定植、真菌致敏性重症哮喘(severe asthma with fungal sensitization,SAFS)、ABPA/ABPM、侵袭性肺真菌等。ABPA 也极易误诊为其他具有相似表现的呼吸道疾病,例如过敏性肺炎 (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EGPA )、伴发哮喘的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等。
在我国,ABPA 因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加之上肺野病变多见,常被误诊为肺结核。有时 ABPA 的团块状阴影 (黏液栓) 可被误诊为肺部肿瘤。
SAFS 是因真菌致敏导致的严重哮喘,其与 ABPA 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多有相似之处,不易鉴别,尤其是血清型 ABPA。SAFS 的诊断标准包括:( 1 ) 重症哮喘;(2 ) 真菌致敏:真菌 sIgE 升高或真菌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但血清总 IgE 水平
疾病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ABPA 的自然病程可分为 I~Ⅴ期,对于评价患者个体的疾病状况和转归有帮助。
I 期:新发的、活动性 ABPA;
II 期:临床和血清学缓解期;
III 期:复发性活动性 ABPA;
IV 期:慢性激素依赖性哮喘;
V 期:进行性炎症和气道扩张引起的纤维‐空洞病变,可导致进展性呼吸衰竭和死亡。
需要指出的是,ABPA 的病程不一定按照上述顺序演变;在患者就诊时,也难以预料其是否会进入缓解期,是否会复发,抑或持续进展。一般认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未来疾病进展的风险。
ABPA 如何治疗
ABPA 的治疗目标包括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加重,防止或减轻肺功能受损,预防支气管肺结构出现不可逆性损害 。ABPA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曲霉等变应原,脱离过敏环境对于控制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在抑制机体曲霉变态反应的同时,清除气道内曲霉定植,防止支气管及肺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
激素治疗
口服激素是 ABPA 的基础治疗,能有效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并减轻曲霉引起的炎症损伤。早期应用口服激素治疗,可防止或减轻支气管扩张及肺纤维化。大部分患者对口服激素治疗反应良好,短时间内症状缓解、肺部阴影吸收 (如下图所示)。
图注:1 例 ABPA 患者口服激素治疗前后肺部 CT 影像学变化:5A:治疗前黏液嵌塞征;5B:另一层面显示治疗前黏液嵌塞征;5C:口服泼尼松治疗 8 周后显示黏液嵌塞征消失,遗留局部支气管扩张;5D:另一层面显示治疗后黏液嵌塞征消失。
口服激素的剂量及疗程取决于临床分期。有研究提示,中等剂量激素与高剂量激素在治疗效果上相当,同时不良反应更少。高剂量激素并不能为患者带来进一步疗效获益,也不会延缓其进展为激素依赖性 ABPA 的时间。
Ⅰ期和Ⅲ期患者使用的泼尼松起始剂量推荐为 0.5 mg/kg,1 次/d,2 周;继以 0.25 mg/kg,1 次/d,4~6 周;然后酌情减量,建议每 2 周减 5~10 mg,可隔日给药。
治疗时间依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疗程因人而异。
Ⅳ 期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口服小剂量激素维持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尽可能减少激素的剂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及时调整降糖药物。
关于单用口服激素和口服激素联合抗真菌药物的疗效比较,国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可延缓 ABPA 患者首次出现急性加重的时间,而印度的 1 项随机对照试验也发现联合治疗组患者急性加重减少的趋势。在口服激素与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联用时,需注意其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糖尿病控制的恶化。
激素静脉冲击疗法可能对于难治性、长期使用激素但病情恶化的 ABPA 患儿有益;对于部分囊性纤维化合并 ABPA 的Ⅳ期患者,急性发作且对口服激素和抗真菌药物无反应时,短时间 (3 d) 激素静脉冲击疗法可有效。
单独使用吸入激素 (ICS ) 并无临床获益。但全身激素减量至 ≤ 10 mg/d(泼尼松当量) 时联合使用 ICS 可能有助于哮喘症状的控制,并减少全身激素用量。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通过减少气道真菌定植、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抗真菌药物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口服激素的剂量,减少反复急性加重,对于具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初始治疗,口服激素依赖或激素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建议使用抗真菌药物。
伊曲康唑可减轻症状,减少口服激素用量,同时降低血清总 IgE 水平、减少痰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有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单药或泼尼松单药治疗 ABPA 急性加重,均显示出明显疗效,但伊曲康唑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伊曲康唑联合泼尼松治疗 ABPA,治疗后 1 年内急性加重率较泼尼松单药治疗组低,且 1 年内急性加重率可降低 10% 以上。
成年患者伊曲康唑常规用量为 200 mg/次,口服,2 次/d,疗程 4~6 个月;如需继续用药,可考虑减至 200 mg/次,1 次/d,4~6 个月。伊曲康唑有口服胶囊和口服液两种剂型。服用胶囊制剂需要胃酸以利吸收,可与食物或酸性饮料一起服用,应避免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酸药;而口服液则需空腹时服用。
由于口服伊曲康唑生物利用度的个体差异大,有条件者建议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伊曲康唑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恶心、肝毒性等。因此,建议用药期间监测肝功能。
其他唑类如伏立康唑 (voriconazole)、泊沙康唑 (posaconazole) 也具有同样的疗效。研究发现伏立康唑单药与泼尼松单药治疗 ABPA 急性加重,具有相似的效果。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为:200 mg/次,口服,1 次/12 h (体重 ≥ 40 kg),或 100 mg/次,口服,1 次/12 h(体重
伏立康唑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害、肢端水肿、皮疹、恶心、呕吐,均比较少见;视觉异常相对多见,停药后可很快恢复。应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无效或无法耐受者,亦可试用泊沙康唑。
生物制剂
1. 奥马珠单抗 (omalizumab):奥马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抗 IgE 单克隆抗体,通过与 IgE 的 Cε3 区域特异性结合,降低游离 IgE 水平,同时降低效应细胞表面 IgE 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表达而发挥作用。
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治疗 ABPA 可改善症状,减少口服激素剂量,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并改善肺功能。安全性良好,不良作用少见 (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痉挛、低血压、晕厥、 荨麻疹、喉或舌的血管性水肿等)。
对于激素依赖性或长期激素治疗有禁忌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奥马珠单抗的治疗剂量需根据基线血清总 IgE 和体重,利用剂量表来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 (每 2 周或 4 周给药 1 次),最大的治疗剂量为 600 mg,每 2 周 1 次。建议治疗 16 周后综合评估疗效,有效者建议继续用药,疗程至少 12 个月。考虑到 ABPA 患者血清总 IgE 可明显升高,奥马珠单抗的最佳剂量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2. 其他生物制剂:如美泊利单抗 (mepolizumab)、瑞利珠单抗 (reslizumab)、贝那丽珠 单抗 (benralizumab)、度普利尤单抗 (dupilumab) 等,通过阻断 2 型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有个例或小样本研究报道,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 ABPA 患者,可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不良反应少,但目前不作为常规推荐。
扫码查看最新共识原文↓